消息主要意思是,百度會與中信集團合作,成立直銷銀行。中信銀行已經停牌,并有望明日(2015年11月18日)發布公告。相關發布會將在本月18號北京舉行。
本文,將針對這則消息,展開剖析,分析一下百度將如何打造“百信銀行”。
曾經錯失建立民營銀行先機
早在2014年,當組建第一批民營銀行時,百度就有進軍互聯網銀行的意圖。當時百度擬和聯想組隊,共同申請民營銀行牌照,但是相關審批沒有通過。
我們先來看看那些通過審核的:
對比一下那些通過的審核的,你就會發現,監管層在審核時候,會有幾個關鍵偏好:
√、大股東本身有一定金融背景
√、大數據有一定積累
(阿里的數據,有效性最強;騰訊的數據,體量最大)
√、股東組成,偏好消費類企業
反觀百度和聯想的組合,就有點不倫不類。這兩家公司都是TMT行業公司,均無金融背景,也不是消費類企業。
監管部門,本著“審慎監管”的原則,第一批建立民營銀行的企業,當然,不會讓這種風險敞口巨大組合的通過。百度失意互聯網銀行,也是情理之中。
因此,百度錯失了第一批建立民營銀行的資格,也就不難理解。搭班子,建團隊都搞錯了,能怪誰呢?
當下微眾銀行和網商銀行發展狀況
百度建立“百信銀行”(名稱來源于百度和中信的簡稱),應該是與阿里和騰訊同樣的地位,也即互聯網銀行。在分析前,有必要了解一下,競爭對手的情況。
√、人事震蕩的微眾
前幾天,微眾銀行副行長鄭新林離職;而在不久前的9月,微眾行長曹彤也離職了。
在短短兩個月內,微眾人事地震不斷,不禁讓人們對于微眾銀行的未來產生了擔憂。結合微眾的產品“微粒貸”的表現平平,互聯網銀行前景在哪里?
不管什么原因,這樣密集而又敏感的離職,至少可以斷定,微眾銀行發展頗為不順。
√、令人費解的網商
相比之下,或許網商銀行的發展會讓人有些驚喜。最新的消息顯示:淘寶、天貓商戶在備戰雙十一前,其放出貸款高達90億元。
大家都知道,銀行業有一個說法:存款立行。
但是顯然,目前網商銀行在無法遠程開戶的情況下,存款業務,是無法展開的。因此,這里有一個令人費解的問題,貸款出去的錢是哪來的呢?
先來了解一下,銀行資金的來源。主要有三種方式:
1、公眾吸收儲蓄
2、銀行間同業拆借
3、股東的資本金,也即股本
第一種方式,由于無線下網點。遠程開戶目前政策不允許,是沒有辦法做到“拉到存款”的;
第二種方式,一般用于短期或者救急,因此也不太可能;
第三種方式,查閱了相關信息,網商銀行注冊資本為40億人民幣。而貸款出去了90億,還有50億資金缺口,錢從哪里來呢?
這點讓我十分費解。當然,通過某些關聯企業,例如余額寶背后的天弘基金,或許能夠實現資金募集。天弘基金,能夠參加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,通過交易,將資金拆借給網商銀行,理論上可行。但是這里面可能涉及踩線操作。
總結一下:目前兩家純正的互聯網銀行,發展非常一般。究其本質原因,就在于金融政策的限制,無法實現遠程開戶,進而導致,沒法“吸收公眾存款”。缺乏存款,對于這些互聯網銀行來說,就“名不副,實不就”了。
對于這兩家互聯網銀行,現階段只“只放貸,不吸儲”,放貸基于自身的積累的大數據分析,因而表現出來就像一個貸款公司。(所以說,對于網商銀行是阿里小貸的升級版)
我認為,阿里和騰訊,在互聯網銀行方面,更多是在搶占牌照資源,同時也做一下戰略防御,比不是一項拓展業務,這些業務實際也并非完全意義上的銀行業務。
螞蟻金服這邊想法,是做平臺,把自己做互聯網銀行的方式,例如風控、大數據等“售賣出去”。同時完成阿里小貸的升級。
微眾銀行的目標,自然是“連接者”,連接人與人的關系,希望通過社交數據,實現金融。
(其實從名字也能看出,網商,強調通過“商”,即交易來進行:微眾,強調通過“眾”,即通過社交進行)
所本質上,這兩家都是結合自身特色的,非嚴格意義的銀行。
百度此前的互聯網金融和O2O、OTA布局情況
目前,百度推出來了自己的相關產品。例如百度錢包,旨在第三方支付;百度股市通,旨在互聯網券商;百度金融,旨在互聯網理財。
但是這些產品,只能說布局是有,基本框架設立還不錯;但是和螞蟻金服相比,差距確實非常大,完全不在一個量級上。
但是,互聯網銀行就不一樣。由于目前無論是微眾還是網商,都剛剛起步,而且發展非常不順利。結合百度的相關情況,機會還是有的。
舉個例子:大家都知道,相對于京東金融而言,整體發展比螞蟻金服差不少,無論是支付還是理財;但是在今年三月,京東基于自身業務特點,發力眾籌領域,因此大家可以看到,目前京東金融在互聯網金融方面,唯一有優勢的就是眾籌。螞蟻金服發展不如京東,也是由于淘寶和天貓自身的限制。
大家一致認為,百度和騰訊一樣,缺乏電商基因。但在今年七月份時候,當李彥宏宣布在O2O領域,糯米準備投入200億的時候(阿里的口碑,投入才60億),我認為,服務交易,或許能夠改變這一切。(電商分為兩種,在筆者看來一種是有形產品,例如網上購物;另一種是購買無形產品,購買的是一種服務,例如O2O)。
基于O2O建立起來的商戶和消費者數據,并由此衍生出來的金融業務,是可以預見的。
在前一大段,分析了微眾和網商的特點,百度通過搜索的大數據,對于O2O的企業端,自然是有想象空間的。
除此之外,百度在控股攜程后,成為OTA的大贏家,在線旅游等相關消費金融數據,那將是一大利器。
百信銀行,在大數據方面,結合百度搜索,這樣具有“宏觀視角的數據+O2O、OTA微觀視角數據”,在現在”閹割版“網絡銀行面前,放貸自然有其特殊的競爭力。
相比其他兩家,技術或許將是”百信銀行“最大優勢
在互聯網銀行里面,有一個核心問題,是遠程開戶。在這里面,刨除政策因素外,最為重要的就是人臉識別技術。
不管馬云或者馬化騰如何吹噓,百度的技術在那放著。在自然識別技術水平方面,已經和麻省理工、哈佛等高校人工智能實驗室的技術水平,旗鼓相當。
因此,百度在互聯網銀行的遠程識別,還是具有一定優勢的。
我們綜合比較一下三家銀行:
技術能力:百信>微眾>網商
業務有效性:網商>百信>微眾
由于業務特點不同,比較優勢就不同,大家都是要能夠產出正的效益,將會會導致這三家銀行的發展方向有所不同。
總結大概如下:
百信銀行,依托搜索SEO等宏觀數據,結合O2O形成的服務交易數據,發展服務類線上線下企業供應鏈融資、營銷金融、零售金融會有比較優勢。
網商銀行依靠國內國外的電商消費和交易數據的資源,發展企業融資業務、供應鏈金融、貿易金融和個人客戶的融資服務是有比較優勢的。
微眾銀行依靠社交關系數據和部分電商消費數據資源,發展個人投資理財、代銷金融產品、個人匯款支付和個人財富管理等是有比較優勢的。
“百信銀行”,隱憂在哪里
合作成立銀行,對于百度而言,自然能在互金和BAT與其他兩家縮小差距,也可能彎道超車;對于中信而言,或許能夠彌補中信在零售金融上的短板。(如果中信集團把旗下的各類金融產品都搭在成立的直銷銀行上,監管層給予創新一定的支持,合理利用百度導入的流量,能帶來客戶群體的暴發性增長。)
因此對于雙方而言,看著確實不錯。但是也有幾個重大隱患。
(一)、O2O糯米發展受困,交易基因欠缺導致金融潛力無法施展
目前華爾街對于百度投資糯米,非常不看好,從當時股價大跌就可以知道。
隨著新美大的合并成立。阿里的口碑復活,百度若無法在O2O中,笑到最后,導致的結果就是百度沒有交易基因,進而導致金融基因缺乏。
沒有商戶和消費者數據,僅僅憑借搜索指數,根本實現不了輕資產、平臺化的互聯網銀行。O2O的結果,直接決定了相關百度整體互金情況。
(二)、百度和中信的具體持股情況,很大程度影響合資公司的未來
對于合資公司,筆者對擔心的就是合資的公司的通病,也即并不是每個股東都精心盡力做好這家公司。
反面案例:萬達的“飛凡電商”,由萬達、百度和騰訊組成,現在就是要死不活的。
中信和百度的持股比例,很大程度決定了這個聯盟是否穩定。
我們看看其他家民營銀行是怎么樣股權結構:
說明一點:由于相關規定,目前籌建的民營銀行,大股東持股最高30%。
雖然目前消息上說,可能是成立直銷銀行,但是這個比例仍然有效。
假設百度持股30%,而中信不是持股30%,筆者不看好這次這個聯盟,原因在于不穩定。
(三)、百度此前互聯網金融失意魔咒能否打破
百度此前在互聯網金融,一直都是有做啥不成的魔咒。無論是支付還是其他的什么,都給人一種感覺,就是缺口力氣,半溫半火的。
百度做“百信銀行”,其前景取決于O2O糯米業務如何;經營持續多久,取決于和中信集團的股份情況。
相對而言BAT其他兩家,百度做這個業務,更多的不是拓展,而是戰略防御。
而互聯網銀行業務本身,目前也非常不成熟,大家都在試水階段,政策監管,卡得也非常緊。至于哪家能夠勝出,在筆者看來,不會出現絕對的霸主地位。應該都會結合自家的特點,開展有特色、差異化的道路。
作者 秋源俊二 微信公眾號 QYJEQYJ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