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圳求學決心創業
回顧創業歷程,史玉柱稱自己本科是在浙大數學系的,當時并不想創業,而是想當陳景潤,做數學家;再之后想過當處長;而到深圳大學讀研究生,受到深圳市場經濟氣氛和大學里的開放學風影響,到研究生畢業的時候,他已經下定決心要創業。因為自己是軟件工程師出身,內心第一崇拜的是IBM,而IBM有一個外號叫藍色的巨人,所以史玉柱給公司取名“巨人”。
史玉柱第一款產品是文字處理軟件。他回憶,那時候的電腦很落后。”世通打字機其實就一小條一行屏幕,后面是個打字機,那個賣兩萬多塊,這個買一臺電腦只需要一萬多塊還是個大屏幕。”于是史玉柱想到編軟件賣給有電腦的人,“這個三千多塊錢給他一個軟件,然后他的電腦就可以取代打字機了”。這款產品一炮而紅,供不應求,第一年給史玉柱轉到“千把萬”
“核到現在,五六十億。”
自我膨脹埋下危機
試水軟件成功之后,史玉柱下一步戰略選擇多元化。“這就開始犯錯誤了。”
先是做硬件,通過委托加工的方式去生產電腦。初期,雖然銷售額挺大,但因為毛利薄和爛賬,算總賬時巨人電腦并沒賺錢。
“這個呢還好,后面呢,這個我們賬上現金越來越多,上億了之后,就開始膨脹了,尤其是我就開始膨脹了,就覺得我做啥都能做成,所以就開始去做了這個蓋巨人大廈,做服裝,去做保健品,去做藥品,去做化妝品等等,我這個一下就差不多橫跨了四個行業。絕大部分都是血本無歸的,其實主要是當時我們沒有能力。就是自我膨脹了。”
史玉柱反思:“你到底要不要多元化,其實是看你這個企業有多大的能力,多元化的要求是非常高的,每多一元,其實對企業是增加一份的風險”,“我覺得創業的時候就講生態是不對的,你還是個空盆呢,你搞一堆空盆一個空盆和十個空盆,連在一起有啥區別嘛”。
回顧創業之路,他總結:89年創業,92年開始搞多元化,94、95一直在這個深化到96年年初現金流開始緊張,97年年初整個危機爆發。
不過身處危機之時,史玉柱并沒清楚地認識到問題所在。
敗在性格缺陷
在湖畔大學課堂上,史玉柱稱巨人倒臺是必然的。
他認為首因在自己身上,“我的狂妄,我的這個不尊重經濟規律。我不懂管理,我對事物困難估計得過低。”然后,巨人團隊受其影響,也出現了問題。“我們的管理漏洞百出,我們的模式里就不可能能賺錢。收入回來之后呢,又大部分都被內部貪腐掉了,就這個公司它不破產才怪呢。
在《湖說》之中,回顧巨人危機之時,史玉柱再次提及,當時自己還沒有深刻的反思,只以為巨人那時候就是資金鏈問題,“關于我個人的性格上的缺陷,關于我的狂妄問題,關于我的管理問題,關于我的戰略問題這些問題,都沒有深入地反思”。
當時他曾找遍朋友,試圖挽救巨人,但原本認為是朋友的人,并沒有給予很多的幫助。對此,史玉柱認為是“正常的”。
在沒有深刻反思時,“你給我錢第一個害了我,最關鍵的是朋友的錢,你給我5000萬我也會把你糟蹋了。所以一個企業一旦遇到困難,其實這時候不應該是靠別人幫忙,能不能爬起來靠自己。